盘州市检察院检察官到土法造纸作坊开展调查取证。
“来参观传统造纸技艺的游客越来越多,传承人的数量也增加了,濒临失传的技艺重现生机了!”近日,贵州省盘州市检察院检察官回访“土法造纸”非遗保护整改情况时,非遗传承人李师傅欣慰地说。
盘州市竹海镇原名老厂镇,自清代起造纸技艺传入后当地居民即以造纸为业,随着造纸厂的兴办,逐渐得名“老纸厂”,后称老厂。这里出产的手工毛边纸曾远销东南亚,“土法造纸”工艺于2007年5月被列入贵州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。
今年2月,有志愿者在“益心为公”检察云平台上提交了一组照片,图片上“杂乱的市级文保作坊”“泡在雨水里的造纸工具”令人揪心。
随后,盘州市检察院检察官来到竹海镇,走访非遗传承人、使用无人机航拍、实地查看造纸窑孔,详细了解“土法造纸”传承情况。经调查,检察官发现,3处被列为文物的造纸作坊夯土墙出现结构性裂缝,市级文保单位石碑倒伏荒野,20处百年造纸窑孔被改建为民房。此外,4名传承人的平均年龄超过60岁,从业村民的平均年龄达到50岁,数量仅有十余人。“全镇只剩5家作坊,去年办非遗展,连十套完整的造纸工具都凑不齐。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习这个,这种造纸工艺往后怕是只能在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了……”面对检察官,李师傅的情绪有些低落。
3月20日,盘州市检察院就“土法造纸”非遗传承保护召开公开听证会。会上,检察官介绍了“土法造纸”工艺的传承现状,大家一致认为该项传统技艺亟待保护。会上,该院向市文旅局宣告送达检察建议,督促其依法履行管理职责,对“土法造纸”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造纸工坊旧址进行有效保护。
该局对此高度重视,组织专人修复受损作坊,并对两处作坊、20个窑孔进行复核登记,重新划定保护范围并设立保护标志碑;组织申报两名35岁以下传承人,并招收8名学徒。同时,在两处造纸作坊上建立非遗体验馆,不定期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参观体验造纸工艺活动。